深刻认识党的理论创新百年历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深邃的历史观,是认识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的科学思想体系。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学习党史、调动历史思维,深刻认识党的理论创新百年历程及其内在规律,认识党的理论创新与党的创新实践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坐标和新时代历史方位。
理论创新的光辉历程
1935年,在严峻的国内革命斗争形势下,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理论贡献。在党的七大上,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军队建设、政策策略、思想政治、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并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祖国统一、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方面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概括。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升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指导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过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两个确立”“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以及“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思想体系是对党百年来的理论创新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了解理论创新的百年历程,我们才能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使命。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始终围绕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展开。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已经不足以指导当时的全新实践。1979年,党中央召开理论务虚会,在深刻研判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提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全过程,决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过新中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明显跃升,社会供给能力超常提升,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历史方位斗转星移,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饱含着矛盾运动的哲学意蕴,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透彻分析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现实利益所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递增性需求,明确了党和国家接续奋斗的目标方向。
党的理论创新一直沿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条主线,始终关切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任务使命发生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奋斗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党领导人民勇往直前,向饥荒和贫困宣战,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消除压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社会生产力空前释放。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之家”的新命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此后,党和国家确定了“翻两番”目标和“三步走”战略,于二十一世纪初实现了总体小康,开始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题目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新时代全党的首要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小康”的内涵由当年的“两个文明一起抓”,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着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下功夫。要求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富裕的小康。到2020年末,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国九千八百九十九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二点八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此,党领导全国人民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了“两步走”的重大战略安排,明确了发展总体目标和重大原则,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围绕根本任务、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把握这一理论创新内在规律,才能更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的集中反映这一本质。
发展模式的创新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为了保证人人平等享有生产生活资料,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为了扩大社会积累,快速增加社会财富,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我国只能采取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广大干部群众战天斗地、忘我劳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艰苦奋斗,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
2010年末,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筑就了强大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高质量发展,这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新论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一改过去计划的、粗放的、一味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型,是新时代的鲜明特色,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基本路径。
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重任,探索形成并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1978年,党中央顺应历史潮流,着眼国家和人民发展需求,提出改革开放战略思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全党全国矢志不渝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集中精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完善制度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新时代党因应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理论创新取得了最新成就。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本质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刻认识任务使命的变化,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立足中国当前实际,提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们党历经百年奋斗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和理论创新,一路披荆斩棘昂首进入新时代。深刻认识党的理论创新与创新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新时代新内涵、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取得具有很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