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新闻中心
致力于尖端装备的现代化与高新材料的产业化

青藏铁路精神:世界屋脊上的精神丰碑

2024-04-07 字号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青藏铁路建设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铸就了世界屋脊上的精神丰碑。新时代要继续大力弘扬青藏铁路精神,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注入强劲动能。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的形成发展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最高点海拔五千零七十二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青藏铁路建设者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在世界屋脊上筑就了一条连接青海、西藏与内地的高原“天路”,孕育形成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修建进藏铁路,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夙愿,也是西藏各族儿女和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开始着手对修建青藏铁路进行论证、勘测、设计和部署。1958年,党中央决定修建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受当时各种条件制约,经过二十余年不懈努力,这条全长八百一十四公里的铁路终于在1984年建成通车。进入二十一世纪,党中央、国务院认为全线修建青藏铁路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20016月,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建设。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十多万建设大军不畏艰险、勇登高原,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成功实现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艰苦卓绝的筑路历程是实践基础。青海、西藏两省区地处祖国西部,重山阻隔、道路不畅,过去与内地交往异常困难,而交通无疑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基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把青海、西藏两地与内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中央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重大决策。伟大精神源自伟大实践,几代建设者在雪域高原上艰苦卓绝的筑路实践不仅是不断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过程,也是勇于回应人民意愿呼声、解决时代难题的过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有力助推了青海、西藏两地与内地的密切交往合作,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巩固祖国边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思想源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青藏铁路精神是在广大建设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非凡历程中孕育形成的,是在崇尚科学、自主创新两面大旗引领的铁路建设实践中催化产生的,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我国铁路建设事业中的生动展现,为奋斗在一线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工程凝聚伟大力量:青藏铁路精神的独特气质

200671日,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并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诠释了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蕴含着顽强拼搏、自主创新、团结协作、勇创一流的宝贵品格,是广大建设者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精神支柱。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丰富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热爱祖国、甘于奉献。“上了青藏线,就是作奉献”“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句句口号正是青藏铁路建设者在高寒缺氧、风大雪厚的艰苦环境中胸怀祖国、无私奉献的写照。广大建设者长期奋战在青藏高原,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信念镌刻心中,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抗缺氧、斗严寒、战冻土,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挑战,书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

攻坚克难、顽强拼搏。青藏铁路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技术更复杂、保障更困难、任务更艰巨的考验,广大建设者不畏惧、不退缩,战天斗地、攻坚克难,在夏日飞雪的唐古拉山铺轨建站,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风火山上建起我国首个冻土观测站,在坑洼的草地和泥泞的沼泽中徒步前行开展高强度钻孔作业,依靠不懈努力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在世界屋脊上成功架起了一条绵延千里的“天路”。这一壮举彻底结束了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青藏高原铁路交通为零的历史,更用事实证明,只要不惧艰险、勇于探索、顽强拼搏,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敢于开拓、自主创新。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纵贯青藏高原腹地,全线海拔四千米以上地段长达九百六十多公里,经过多年冻土区五百五十公里,穿越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面临“高原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技术难题。在缺乏现成经验和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一线建设者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研发出一系列适应高原恶劣气候环境的关键技术,在青藏铁路冻土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成果,闯出了一条科技赋能铁路建设之路,为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注入了持久动力。

万众一心、团结协作。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各族干部群众、各部门各单位团结协作、共担重任,形成了一切为铁路、全力保成功、齐心干事业的生动局面。为支援青藏铁路建设,党中央从全国各地调配技术员、工程师、科学家;为保障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铁道部和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在沿线设立医疗机构一百一十五个,配备医务人员六百多名。从中央到地方,上百个单位、十几万建设大军为青藏铁路建设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工程,是系统作战、团队合作、相互配合的伟大胜利,是齐心协力结出的硕果。

敢为人先、勇创一流。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世界一流高原铁路,是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也是青藏铁路建设者决心要实现的目标。广大建设者胸怀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敢于超越前人、追求卓越品质、走在世界前列的劲头和勇气拼搏奋斗,把青藏铁路建成了勘察设计一流、施工技术一流、工程质量一流、运营管理一流、设施设备一流、服务水平一流的过硬工程,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新时代新征程,继承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有助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精神力量。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精神滋养。修建青藏铁路汇聚了各方力量,一线建设者、科研工作者和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面对困难争挑重担、共担使命、团结协作,形成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强大合力。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后,边疆地区与祖国内地交流交往更加频繁,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先进方法也随之来到雪域高原,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大力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就要汲取蕴含其中的团结协作力量,把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互助合作经验融通于民族工作实践,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推动和引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为修建青藏铁路,广大建设者坚守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以“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顽强意志,经受住了恶劣气候环境和复杂施工条件带来的重重考验,成功贯通了青藏铁路,为青海、西藏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运力保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复杂,肩负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更需要从伟大精神中汲取战胜困难挑战的智慧和力量。要传承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坚守内化顽强拼搏、自立自强的精神特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以造福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建设为己任,舍小家、为大家,洒热血、筑“天路”,穿越了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打通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风火山隧道。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扎根高原测取冻土数据,勘测人员往返“无人区”经受生死考验,一线建设者日夜奋战、敢打善攻,医务人员在“生命禁区”创造“零死亡”奇迹,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新时代,大力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就是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